馬祖美食故事:太平麵
作者: 李詩云
大年初一,請大家吃太平麵,新年愉快 !
傳家太平麵 / 李詩云
帶甫要上大學的兒子和爸爸回到久別的馬祖過年,兒子見識到很多習俗。身為陳家的第五代子孫,他會想要傳承多少故鄉的習俗?不知同樣和我在大年初一生日的他會不會將太平麵傳承下去?
這是兒子第一次在生日時不以他最愛吃的黑森林蛋糕慶生,而是吃太平麵。說來慚愧,自從在台結婚生子,安身立命後,我就沒有再以太平麵慶生。原因除了兒子跟我同一天生日,太太和兒子兩票對一票的自然通過用西式蛋糕慶生外,最大的因素,還是我這遠離家鄉的馬祖子弟,已經逐漸失去家鄉的習慣,甚至平常脫口而出的,除了國語外,竟會使用閩南語,這點有時也讓旁人笑我已經是山寨馬祖人了。
兒子從小學一年級跟我回去將母親的骨灰帶回去安葬外,就再也沒有回過馬祖,而我的老父倒是常常回去看看街坊親友。我自己,卻是很少很少回來馬祖了。
幾年前的ㄧ次春節,老父回馬祖老家祭祖兼處理祖產事宜,返台後,興高采烈地描述在各親戚家走動的景況,說一些親戚都煮太平麵來招待他。從此老父就不斷地跟我提醒趁祖屋還沒被拆建時,該帶兒子再回馬祖走走。
太平麵傳承自福州。傳統馬祖人幾乎都是來自福建的移民,所以便將吃太平麵的習俗自原鄉引進來。福州人會在過生日與大年初一早上吃太平麵,象徵一年太平,根據當地的習俗,還有拗九節的時候,虛歲生日逢九或者九的倍數的人,也需要吃上一碗太平麵。除了這幾個特殊日子吃以外,福州人也會以太平麵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歸鄉遊子或將遠行的親友;這是一種很細又很長的素長麵線,長輩會提醒吃太平麵不可以用筷子把麵線給弄斷。記得我曾跟新婚妻子回憶起我們小孩子為了不把麵線弄斷,還爬到椅子上戰戰兢兢地把長長的麵線吸完有趣畫面。
去年底,宗族終於決議將已經殘破的老宅申請政府的傳統建築風貌修繕暨補助計畫,並且送件審查,估算是會通過,所以老宅拆建的日子是不遠了。老父更強力要求我和兒子一定要在今年春節和他一起回馬祖過年。
在大年初一生日的兒子終於吃到他出生以來的第一碗太平麵。
那是我姑媽特別為我們煮的,久沒吃到馬祖傳統食物的我,特別拉著兒子進去廚房看姑媽煮太平麵。
姑媽先煲好添了香菇的雞湯,然後將兩顆雞蛋水煮後剝皮,再與另煮熟的麵線一起放入雞湯碗內。
兒子問:「為什麼要加雞蛋呢?」
姑媽說了句俚語「吃鴨蛋,講太平」,代我向兒子解釋:正式的太平麵並不是用雞蛋,而是鴨蛋。鴨蛋的諧音同「壓浪」,早期的福州素來有移民的原鄉之稱,許多福州子弟都飄洋過海到各地闖天下,所以在太平麵裡放鴨蛋可以壓浪,讓遠行的親人一帆風順,旅程平安。只是早期鴨蛋比較貴又少,百姓會以雞蛋折衷代替,現在雖然經濟條件改善,卻是新鮮鴨蛋不好買,都是加工後的鹹鴨蛋,所以還是多以雞蛋。
兒子會意地點頭後,隨即似乎又想起甚麼地問:「那為什麼要用麵線而不是一般的切麵呢?我比較愛吃切麵耶。」
姑媽一聽,連忙說煮太平麵可千萬不能用切麵啊,一定要麵線,最忌用刀切麵。因為在福州話中「切麵」與「切命」的語音相近,過生日,是求要想長命百歲,怎麼能「切命」呢?這種太平麵用的麵線是有鹹味的長壽麵線,煮時不糊、柔韌滑潤。
經姑媽這麼一解釋,兒子又懂了一些了。
我看著姑媽煮太平麵的純熟利落身手,不多久已經端出香噴噴的太平麵放在桌上。這碗太平麵,算是豪華級的太平麵了,有香菇、雞肉、蛋、老酒、青菜,以前小時候的太平麵,可陽春得只有蛋、麵線,甚至也不一定有雞湯可煲…
突然想起已經去世的母親、最疼我的依嬷,還有我考上台灣的大學,第一次離開家鄉,要搭船去台灣讀書前夕所吃到的太平麵。
那時還是生活艱困的戰地任務時期,物資缺乏,雖然母親和依嬷有養了幾隻瘦弱的放山雞,但可能是營養不夠,下蛋不多,有蛋也都拿去市場賣了。因此除了大年初一全家才能都吃到太平麵外,遇有家人生日時,只有長輩依嬷和壽星可以享用有蛋的太平麵。小時候很窮,能有蛋吃就是無上的幸福。
在馬祖老家多數的記憶,總是與傳統習俗密不可分。
每年大年初一,我們會大一早向長輩拜年,吃一碗太平麵,保佑一年的平安。在生日與過年吃太平麵時,全家都高高興興地享用著,即便是只有壽星和依嬷才能吃太平麵的日子,其他的小孩也頂多是流著口水,在一旁羨慕卻也高興的看著,因為,小孩都知道,疼孫子的依嬷會讓小孩子們輪流吃一小口雞蛋。
只有我即將遠行赴台讀書的這一次是各個面容憂戚與不捨。
那時,母親因為生病,已經去台北的醫院治療一段時間了。而依嬷已經老邁,行動不便,眼睛看不大清楚了,所以,家務就交給父親,父兼母職。父親得忙著漁忙,還得料理家務,可想而知,很多生活細節是會忽略─譬如得煮碗可以壓浪的太平麵讓即將搭船去台灣的我。
本來我以為到了晚餐時間,也沒看父親有準備太平麵,心裡嘀咕著應該已經是沒得吃了。沒想到,前來串門子的鄰居太太發現怎可以不吃太平麵討吉利,便主動四處張羅,自願煮太平麵。
麵線張羅到了,最重要,代表壓浪的蛋卻沒著落。因為母親已去台灣養病,沒有再飼養雞隻,當然無蛋可取,而鄰居們養的一早就下的蛋,不是已經賣掉,不然就是煮掉了。問了好幾戶人家,終於有熱心的鄰人,捐出了自家隔天原本要吃的兩顆蛋。
傳統的太平麵,都是一碗兩顆蛋以示吉利。這時只好我和依嬷各分一顆蛋,可我已經很感動居然可以有太平麵吃,因為,沒出過遠門的我,還是不免擔憂著長達十數小時、甚至二十個小時都可能的冗長顛簸航程。
沒想到,吃到一半時,依嬷突然將自己碗裡的那顆蛋,夾到我的碗中,說這樣才能壓浪,說自己又沒有要出門搭船,不需要吃蛋壓浪,只要有吃到象徵長壽的麵線,活久一點可以等乖孫功成名就回來就好。
我還記得,當時自己是一面掉眼淚一面吃完太平麵的。
只是,依嬷在我讀大學第一年的暑假前,睡夢中安詳去世了。
「爸,你在想什麼?怎麼不趕快把太平麵吃完啊?我都已經連湯都喝光見底了。」
我環顧著即將拆建的老宅,依嬷和母親使用的菜櫥和曬蝦皮竹籃還在這老舊的廚房一隅…. 吃著太平麵上的雞蛋,我在想甚麼?
孩子,身為你的父親的我只是在想,在這樣物資充足的富裕年代,很多人都不屑一顧,甚至我都差點忘記的太平麵,如何穿越時空,讓你願意傳承下去….
轉載自馬祖資訊網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