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灶前」春秋 (中)
作者:陳高志
介紹過「爐」、「灶」之後一定得說它的「附隨物」。首先說的是煙囪,馬祖話稱它為「煙筒」(權宜注音。ㄧㄥ ㄋㄛㄩㄣˋ,ing noyngˋ)。由曲突徙薪的成語可知,它必須呈彎曲轉折之狀,周邊盡量不要擺放木柴等易燃物,否則可能會釀成災害。三年前,隨「福建女兒」返鄉走親,去到長樂參訪,看到某一景點內的爐灶設計,煙囪直立而上(圖1.),內心總覺得怪異,我非土木專家,也不是物理科教師,故不敢多所議論。家鄉的煙囪有斜斜的穿牆而出,也有從屋頂向上穿出的。有的灶是長年燒煤炭,難免在內壁沾黏煤灰,煤灰多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影響煙的排放及火勢的控制,此刻就得請人上屋頂,用長而軟的竹篾伸進去,上下通貫片刻、左右旋轉幾回,動作和道理,一如打靶或砲擊後清槍砲的內膛。這個動作馬祖話說「透(ㄊㄠˇ,thauˇ)煙筒」。每逢「透煙筒」的日子,屋主就會委婉謙和的告知鄰居,週邊鄰居也會配合的收衣服、緊閉門窗,深怕「烏塵」(ㄨ ㄋㄧㄥˋ,u ningˋ)飛進門。我老家隔壁是堂伯父開的糕餅店,營業時要燒大量的煤炭,記憶中好像每一年都會通一、兩次,清膛後第一次升火,鼓風爐一抽一拉,烏黑的粉塵從煙囪噴出,如同滿天飛舞的黑色蒼蠅。若沒做好敦親睦鄰的工作,那鐵定引起民怨。附帶說明,若是燒枯草的小灶,炊煮時必須用竹管做的「火棬」(ㄏㄨㄧˊㄨㄛㄥ+,huiˊuong+),對著底部輕輕吹氣,若用力太猛,保證讓吹氣者滿臉「豆花」。
那個年代,「打火機」勉強算得上是奢侈品。它不是用酒精點火,而是用打火石,這小零件從前我家有賣,以駐軍為主要客源,一般民眾多用火柴(圖2.)。當年的阿兵哥都稱此物為「洋火」,地區的知識份子直接將它翻譯成方言說「ㄩㄥ+ 兀ㄨㄧ+,yng+ ngui+」。故這個語詞也是馬祖的外來語之一。但社會上庶民日用會稱它為「自來火」(ㄐㄩˋㄌㄟ+ ㄨㄧ+,tsyˋlei+ ui+),偶而聽到稱音變之後的「灶火」(ㄗㄡˋㄨㄧ+,tsouˋui+)。小時候看美國西部牛仔電影,對劇中人拿著火柴棒,以前端畫桌椅、牆壁就能生火點菸的瀟洒英姿,嚮往不已。我們用的是安全性較高的火柴,它必須摩擦附於外殼的粗糙磷皮才能出現火花。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馬祖話說ㄏㄤㄋㄧㄨˋ(hang niuˋ)的碗櫥(圖3.)。逢愛珍的《福州方言字典》將此物寫成「蚶櫥」,並且在「蚶」字底下加「。」的符號,這表示「蚶」是有音無字的假借字(p.273)。但是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將它寫成「含櫥」(p.131),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含」是陽平字,單獨念的時候聲調類似國語的第四聲,故此字讀音為ㄏㄤˋ(hangˋ),這是福州語的發音。本詞彙的第二字「櫥」也是陽平字,兩個皆陽平字的「含櫥」一定是念ㄏㄤˇ ㄋㄧㄨˋ,這和我們的口語相差甚遠,所以就語音的角度來說,它是錯誤的組合。此物倚靠牆邊,通風效果良好,相對的蟑螂、螞蟻也可進出自如,常見人家在四根腳下墊著裝水的碟子,此舉防得了螞蟻,但是對「小強」束手無策。內有擺放碗盤的隔層,最上方空間較大,是存放剩飯、剩菜的地方。為避免家貓或鼠輩「偷襲」,它設有不上鎖的小木門,拉開或關上都很方便。由形體結構兼及語音條件的思考,將它寫成「蚶櫥」比「含櫥」要恰當。「蚶」是海邊居民熟識之物,它的貝殼一張一合的樣子,很容易做「蚶櫥」的聯想。
裝筷子的容器馬祖話說「箸籠」(權宜注音。ㄉㄩˋㄌㄛㄩㄣ^,tyˋloyng^)(圖4.)。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稱此物為「箸簏。…也說箸籠。」(p.90)。馮愛珍的《福州方言詞典》也是寫成「箸籠」(p.44)。但「籠」字一般是讀陽平調,這一類字的聲調類似國語的第四聲,它的讀音同方言的「聾」。所以,若一時大意,很容易會讀成裝載豬隻的「豬籠」。此字必須是讀242(^)陽去的聲調才行。《廣韻》記載「籠」有「上聲」的讀音,福州方言的「陽上」字都歸併到「陽去」的聲調中,由此看來,物名寫「箸籠」也是可以的。
有一種深咖啡色的大鐵瓢,老鄉親都稱之為鐵鼎(ㄊㄧㄝㄎˊㄉㄧㄤ+,thiekˊtiang+)(圖5)。此物今已不見,它可當做瓢子、勺子使用,漁寮中常見其蹤跡。後來被鋁製的產品取而代之。我們稱鍋鏟為「鼎杼」(ㄉㄧㄤˊㄊ廿+,tiangˊthoe+)。(圖6)末字之音是我們方言中較難注的音之一,〈馬拼〉是假借「廿」字當音標符號,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它是前半低圓唇元音,國語無此音,我們馬祖話卻很多。如,梳、苧、初、呵、疏…等。它的國際音標寫成「œ」,馬祖的母語課本《福州語》也是借此符號來使用的。
洗鍋子的竹枝刷子,我們稱鼎筅(ㄉㄧㄤˊㄘㄟㄥ+,tiangˊtsheing +)。這個物件的命運「多舛」,它除了自然摩擦損耗以外,最常見到的情景是,家人折下它來做牙籤、挑海螺,或折斷成長短不等的條狀,讓人抽籤決定先後順序。故折騰到最後已是「體無完膚」了(圖7.)。
火鎡(ㄏㄨㄧˇㄐㄧˋ,huiˇtsiˋ) (圖8),因為它的功能在夾取,所以,有些地方稱之為「火箸」(ㄏㄨㄧ ㄌㄛㄩ^,hui loy^),詞義為「火筷子」。此物為用大矣,除了用來夾取炭火以外,居然有人以它做皮膚制癢的工具。從前的馬祖,冬天非常冷,血液循環不好的人常受凍瘡之苦。或許是體質關係,會長凍瘡的人年年躲不過,每當燕子南飛時,有些鄉親就開始擔心。它好發在雙腳、雙手、臉頰、耳朵等部位。長凍瘡的地方會出現紅腫,而且奇癢無比。沒見過「世面」的人,保證會用手抓到爽,爽到最高點,皮膚開始破皮、流組織液、潰爛。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傷口要到隔年的青蛙叫(春天)才會痊癒的。我有一位親戚,每一年冬天同部位長凍瘡,她癢得「忍無可忍」,就抄起燒到溫而微燙的火炙,往癢處一擱,雙眼緊閉,齜牙咧嘴地發出咻咻的聲響。〜〜〜爽啊!何謂「痛快」?這就是。 (未完)
轉載自攀講馬祖
Comments